深水水步道旁的唐楼天台,我那盏2.1米的折纸落地灯正在夜风中轻颤。三个玻璃灯罩相互碰触,发出风铃般的碎响。这种危险的浪漫,让我想起它从内地到香港的168小时——原来易碎品运输的最高境界,是教会器物如何与重力和解。
玻璃器物的觉醒年代
去年帮咖啡馆搬运吊灯时,见证过物流行业的魔幻现实主义:
某师傅用旧T恤包裹手吹玻璃灯罩
号称防震的货柜里,水晶挂件在颠簸中完成自主切割
最荒诞的是某次开箱,灯座螺丝竟在运输途中长出铜绿
当我在景德镇工作室看中那组薄胎瓷灯罩时,货运老板叼着烟摆手:"这种透光见指纹的玩意儿,过完关还能囫囵个儿算你积德。"
反脆弱实践手册
6月15日下单的折纸灯,像件待护送的现代艺术品。鑫航仓库发来的验收视频里,戴白手套的质检员正用在专注检测:
灯泡、灯柱是否正常无破损,且无不正常刮痕,整体是否能够正常立起平稳放置地面,通电检查是否能正常通电使用。
后面入仓等待集运的时候,又担心在运输过程中受损,选择了他们的包装加固服务,不仅用气泡垫、泡沫棉填充箱体内部,还在外面加了一个小型木架,确保不被重物挤压破损。
垂直空间的极限叙事
真正颠覆认知的是入户过程。我这栋1965年的唐楼,旋转楼梯的螺距堪比红酒开瓶器:
师傅搬运的过程其实是比较艰难的,虽然货物并不算太重,但是包裹整体比较狭长,好在师傅对于唐楼是比较熟悉的,缓慢而稳妥的漫步上楼,最终成功送到家门口,省去了我不少力气。